七個步驟帶你詳細了解牙齒種植全過程
研究一:瑞典國際牙醫大會研究報告曾指出,與擁有20顆以上牙齒的老人相比,缺牙老人患癡呆癥的風險高1.9倍,腦中風風險高57%;牙齒幾乎掉光的老人患癡呆癥的風險高2.5倍,腦中風風險高74%。
研究二:東京大學一項為期4年的,針對2000名65歲以上老人的研究發現:在殘存牙齒少于20顆、咀嚼能力差、嘴部活動不靈活、舌頭不靈活、堅硬食物嚼不動、吃東西容易嗆噎這6項調查中,即使排除年齡因素,符合其中3項以上者仍比正常者死亡率高2.09倍,且前者需要看護的比例是后者的2.35倍、得老年性肌肉衰減癥的比例是2.13倍。
“讓80歲的老人擁有20顆功能牙”是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“8020標準”。牙缺失的危害不容忽視,在牙槽骨還未發生廢用性萎縮時就種上新牙很重要。
種植牙不是大手術,但它對醫生的種植技術和精準度的要求一樣很高。雖然種植牙的技術和效果都很過硬,但它到現在還沒能被大家普遍認可,主要原因大概是這三個:不了解手術過程——害怕,猜想新技術的弊端——擔心,算不過來經濟賬——嫌貴。
害怕,是因為對真相不了解;而了解,是解除擔憂和明確意義的基礎。那么今天,我們就先解決第一個問題——種植牙是咋操作的。
Step 1:口腔檢查
在進行所有手術操作之前,醫生都會通過一系列的檢查來清楚了解手術部位的情況,種植牙也不例外。牙科醫生會通過口腔檢查、全景片、頜骨CT拍攝,來確定牙周是否有炎癥、牙槽骨密度如何、吸收狀況咋樣以及鄰牙是不是健康、牙體是啥情況等等,之后才能據此制定詳細的方案。
Step 2:健康檢查
術前了解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也是必須的。正式開始牙齒種植手術前,醫生會確定患者是不是存在心臟病、腦血管疾病等,并對血糖和血壓進行測量,保證種植手術的安全性。
Step 3:種植過程
根據之前為患者量身設計的種植方案,醫生會將利用與人體骨質兼容性高的純鈦金屬制造成的人工牙根,通過外科小手術的方式在牙槽骨上植入種植體,整個過程所需的時間會因為手術的難易度而有所差異,但一般種一顆牙的手術基本就是十幾分鐘左右。
Step 4:等待骨密合
種植牙手術的傷口縫合,大約一個星期就可以拆線,在這之后就需要等待種植體與牙槽骨密合,一般是2-3個月,如果是老人或著體質不佳的人,密合時間可能會稍長一些。
Step 5:安裝基臺
骨密合后,就要安裝愈合基臺來促進軟組織形成,為后期基臺修復提供占位空間;一般1-2周后,可由愈合基臺換成修復基臺,幫助恢復缺失牙的形態和功能。
Step 6:戴上牙冠
在上述環節都順利進行完畢后,大概就是術后4-6個月,就可以在人工牙根上更換或安裝恒久牙冠或義齒了。至此,修復過程就結束了。
Step 7:日常護理
完成缺失牙種植后,就要像對待真牙一樣護理種植牙:做好口腔清潔、不啃咬過硬的食物、定期到醫院復診和維護,順便做個口腔檢查。